2015年4月24日 星期五

小故事大啟示

小故事大啟示1: 孔子家語.在厄第二十《磨難見信義》
有一次,孔夫子與眾弟子們在陳、蔡的地方被圍困,連續困了七天,沒有食物可以吃。弟子們被餓了七天,個個面黃肌瘦,有的弟子心中因此而憂慮。但此時,孔夫子依然每天不斷地學習,弦歌不絕,沒有絲毫的埋怨。子貢見同學們如此飢餓困頓,便用自己身上的財物,突破重圍,到外面換了少許的米回來,希望給大家解飢。人多米少,顏回與子路便找了一口大鍋,在一間破屋子裡,開始為大家煮稀粥。子路因有事離開,恰好此時,子貢從井邊經過,一回頭,正好看到顏回拿了一小勺的粥往嘴裡送。子貢看了有些不高興,但他沒有上前質問顏回,而是走到了夫子的房間。子貢見了夫子,行禮後,問夫子:「仁人廉士,窮改節乎?」孔子回答道:「改節,即何稱於仁廉哉?」如果在窮困的時候,就改變了氣節,那怎麼還能算是仁人廉士呢?子貢就接著問夫子:「像顏回這樣的人,該不會改變他的氣節吧?」夫子很明確地回答子貢:「當然不會。」子貢便將看到顏回偷吃粥的事,告訴了夫子。夫子聽後,並沒有很驚訝,說道:「我相信顏回的人品,雖然你這麼說,但我還是不能因為這一件事就懷疑他,可能其中有什麼緣故吧,我先問問他。」於是,夫子便召了顏回,對他說:「我前幾天夢到了自己的祖先,想必是要護佑我們吧?你粥做好了之後,我準備先祭祀祖先。」顏回聽了,馬上恭敬地對夫子說:「夫子,這粥已經不可以用來祭祀先祖了。」孔子問:「為什麼呢?」顏回答道:「學生剛才在煮粥的時候,粥的熱氣散到了屋頂,屋頂被熏後,掉了一小塊黑色的塵土到粥裡,就不乾淨了,學生就用勺子舀起來,想要把它倒掉,但又覺得可惜,於是便吃了它。吃過的粥再來祭祀先祖,是不恭敬的啊!」孔子聽後說:「原來如此,如果是我,那我也一樣會吃了它的。」顏回退出了之後,孔子回頭對著在場的弟子們說:「我對顏回的信任,是不用等到今天才來證實的。」幾位弟子由此受到了深刻的教育,非常信服。

小故事大啟示2: 得理,但要饒人
一位高僧受邀參加宴席,但卻發現在滿桌精緻的素食中,有一盤菜裡竟然有一塊豬肉,高僧的弟子故意用筷子把肉翻出來,打算讓主人看到,沒想到高僧卻立刻用自己的筷子把肉掩蓋起來。一會兒,弟子又把豬肉翻出來,高僧再度把肉遮蓋起來,並在徒弟的耳畔輕聲說:「如果你再把肉翻出來,我就把它吃掉!」徒弟聽到後再也不敢把肉翻出來。宴後高僧辭別了主人。歸途中,徒弟不解地問:「師父,剛才那廚師明知道我們不吃葷食,為什麽把豬肉放到素菜中?徒弟只是要讓主人知道,處罰他。」高僧說:「每個人都會犯錯誤,無論是有心還是無心。如果讓主人看到了菜中的豬肉,盛怒之下他很有可能當眾處罰廚師,甚至會把廚師辭退,這都不是我願意看見的。待人處事固然要“得理”,但絕對不可以“不饒人”」。留一點餘地給得罪你的人,不但不會吃虧,反而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,厚德載物!

試想:兩個故事所舉的例子,都是我們生活中常發生的現象。有時我們往往只看到事情的表面,就胡亂猜測或是以訛傳訛,殊不知『謠言止於智者』。即便是親眼所見之事,在未查證之前都未必是真的,更何況是我們也可能不是親眼所見;即使是親眼所見,而且經查證之後,乃確有其事,我們也應該要『理直,而氣和』,得饒人處且饒人。聖賢如子貢,都會因為一些表面的事情而誤會,何況我們只是一介凡人,更應該時時警惕自己。